钱柜娱乐手机版_钱柜娱乐app-开户投注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人民观点:怎样对话网络“新世代”

——2016舆情观察与思考②

本报评论部

2016年12月21日07:1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共享、共鸣、共情,折射网络新世代的“三观”。他们有自己崇尚的规则、认定的标准,他们是自由的、多元的、复杂的

  

  网络有着“无人可以预测的未来”,无数人在这里寻找下一个忽然而至的风口。不过,以变化为唯一不变的世界里,有一个明天却已经来临。正如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6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得出的结论,网民的迭代正在完成。网络“新世代”将新的关注、新的表达、新的形式、新的状态,呈现于生机勃勃的网络世界。

  截至2016年6月,中国7.1亿网民中,“2”字头的占去30.4%,19岁以下的也有23%。与之相应的,是网络从1.0、2.0到3.0的升级。论坛里蔚为壮观的“盖楼”“灌水”已不多见,热闹一时的博客也田园将芜,门户网站不再是网民唯一选择,微博、微信的平台化日益明显……当信息的传递不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流量的产生不再垄断于某一个入口,技术的变革不再受限于某一个环节,也意味着个人选择更多元,诉求表达更多样,思想意识更多变。有无限可能的青春,有无限可能的网络,共同构成有无限可能的未来。

  “老年人相信一切,中年人怀疑一切,青年人什么都懂。”王尔德的戏言,投射到当前中国的网络语境中,也未尝不是一幅简笔画。这一年,我们在“魏则西事件”“血友病吧事件”“雷洋事件”中,感受到网络知识型社区的崛起。你提供医学知识、我负责媒体分析、他思考工程技术……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网民,从各自擅长的角度进行“包抄”。知乎、分答、果壳、豆瓣、喜马拉雅,青年人不是相信一切也不是怀疑一切,而是在“什么都懂”的基础上,感受一切、思考一切。“共享”,让舆情中广场式的情绪表达,向着知识的“补完”、思想的沉淀转变。

  追求个性,也寻找共性;特立独行,也求其友声,在年轻人的网络空间中,“共鸣”是另一个关键词。年末,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进入院线。此前,这一作品意外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