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26日13:36 来源:学习时报
采访对象:连德仁,1945年生,福建寿宁人。1980年9月任寿宁县副县长,曾任寿宁县委副书记、政协主席。2007年退休。
采 访 组:田玉珏 薛伟江 李 政
采访日期:2017年6月5日
采访地点: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鸾峰桥
采访组:连县长您好,今天能在寿宁县下党乡采访您,我们感到很荣幸。下党是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最牵挂的基层乡镇之一,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当年寿宁县和下党乡的基本情况。
连德仁:上世纪80年代,闽东是福建全省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寿宁县地处宁德东北部,藏于大山深处。明代通俗文学家冯梦龙曾在寿宁当过4年知县,他说寿宁是“县在翠微处,浮家是锦棚,三峰南入幕,万树北遮城,地僻人难到,山多云易生”。用老百姓的话讲,就是“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可见当年寿宁山路崎岖,跋涉艰难,被人视为“畏途”。
寿宁号称有“三件宝”:“地瓜当粮草,棕衣当被倒,火笼当棉袄。”棕衣就是蓑衣,火笼就是当地人冬天烤火取暖的工具。这句话的意思是,那时候人们没什么东西吃,只吃地瓜;没有被子,就用出门遮风避雨的蓑衣当被盖;冬天没有棉衣穿,就抱着火笼、围坐在火炉边取暖,真是穷到了“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房不遮风”的程度。按照当时的贫困线标准,年人均纯收入在200元以下的农户就叫贫困户。这样的贫困户,当时占寿宁县人口的36%。
下党是1988年建乡的,是寿宁县西部最偏远的山乡,那里是“九山半水半分田”。当时,下党是省级特定贫困乡,是宁德地区四大特困乡之一,也是全省唯一的“五无乡”,即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电灯照明、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全乡总人口约7500人,农林牧渔总产值只有186万元,贫困率达到70%。
那时的下党,群众生活极其艰难。没有公路,生产、生活全靠肩挑背驮;没有电灯,农户家里就用火篾(注:就是一种用毛竹制成的竹片,也有的用做篾器剩下的废料制成,燃烧时间短、亮度小)、油盏(注:即油灯)。真可谓是“朝迎山村风寒,夜伴泥瓷灯盏”。下党的老百姓有“三怕”:一怕生病,二怕挑化肥,三怕养大猪,都是因为没有路,进出尤其是挑重物运输是非常艰苦的。这里闭塞到什么程度呢?宣传队到乡里放电影《上甘岭》,放映结束,小孩子们以为真的在打仗,就蹲在地上到处找子弹壳。有的困难群众没有吃过酱油,有的连一件能穿出门的像样的衣服都没有。有的农户家里,一半人住,一半是牲畜,人畜混住在一起,卫生条件很差。
这就是当年习书记来宁德任职时,寿宁和下党的基本情况。
采访组:请您讲讲习近平同志第一次来下党的经过。
连德仁:习书记1988年6月刚一上任就来寿宁县调研,第一次到下党乡是1989年7月19日。当时我是寿宁县常务副县长,主管农业、农村工作,听说他要到下党乡调研,县里就让我参加接待。
下党从来没有接待过地委书记这么大的干部,也没有正式的办公场所,干部平时都在王氏祠堂里办公,“办公室”紧挨着牛棚,场面寒酸不说,气味都令人窒息。一下子来这么多人考察、调研,在哪里歇脚、在哪里开会?乡里找来找去,决定就在咱们现在所在的这座鸾峰桥上歇脚、开会。鸾峰桥是下党的一宝,始建于清嘉庆五年,是寿宁县木拱廊桥中最为壮观的一座,也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可是当时这座桥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堆的全是杂草和牛粪,非常脏。
为了迎接习书记一行,县委指派武装部长和妇联主任提早到下党组织群众来清理廊桥,洗刷了三天才洗干净。大家又把自己家的凳子、桌子、脸盘全拿来,给习书记他们歇脚、洗脸做准备。廊桥旁边有个小学校,也收拾出来准备给他们开会用。
7月19日清早6点多,习书记带着18个地直部门负责人,连同县上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一共30多人,从寿宁城关出发。9点多,车子开到平溪乡的上屏峰村。所有人下车,带上我们给准备的草帽、毛巾、木棍,顶着烈日、冒着酷暑,沿着崎岖的山间小路,步行15华里,2个多小时才到达下党乡下党村。
因为下党穷,外人很少来,那条山间小路平时走的人也很少,全都是横生的树杈和高高的杂草。当时的下党乡党委书记杨奕周就拿一把柴刀,在习书记前面开路,一边走一边砍树杈、劈野草。还有老百姓自发地跑到中途的凉亭里,给习书记送草药茶和绿豆汤。
11点多,习书记他们到达下党乡,每个人都是大汗淋漓。他们在鸾峰桥这儿简单洗了洗,就开始开会,进行现场办公。听取乡党委和政府的工作汇报后,习书记作了讲话,对下党乡的发展进行具体指导,并决定率先解决通乡公路、水电照明和办公场所这三大问题。
开完会,习书记一行就在鸾峰桥上用餐。虽然下党条件不好,但老百姓都竭尽所能地拿出饭菜来招待这位远道而来的“地府”,泥鳅、田螺、糯米糍等都是土菜,但代表着下党群众的一份盛情。习书记他们就在高高低低、长长短短的桌凳前,端起老百姓精心准备的乡村小菜,香喷喷地吃了起来。午饭后,习书记等稍作休息,就进村入户,访贫问苦。下午3点多,他们又途经溪后、大坵下、下屏峰几个自然村,步行20多华里到达溪源村,晚上8点多才回到寿宁县城,整整一天,往返一共14个小时。许多同志的脚底、脚趾都磨出了血泡。
采访组:第一次下党之行给习近平同志留下了什么印象?那一次他在下党讲了些什么?
连德仁:下党乡群众的淳朴、热情、坚韧和对摆脱贫困的渴望,给习书记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当时很感慨地说:“下党这个地方,我来了一次,一辈子都忘不了。下党不摆脱贫困,我们就愧对乡亲父老。”
他在现场办公会上,对寿宁和下党的干部说:“我到寿宁来了几次,感到这里并不是那么令人生畏的地方,反而觉得这里青山如黛,绿水长流,是大好河山,有广阔的开发领域。寿宁民俗上有山区的狭隘性、落后性、好讼性。民风上却热情好客,很欢迎外来干部,而且又有革命老区人民的可贵品质。所以我感到,寿宁的气候虽然是冷的,但人情是暖的。这就是寿宁的特色。”
他还说:“寿宁的经济发展比较慢,但这不能说主观努力不够,更不是干部群众不努力,而是受客观条件的制约。闽东是交通断层,国家投入少,寿宁获得的投入更少,这就导致这里发展滞后、经济落后,文化教育上不去,人才留不住;投入少,产出就少,财政就拮据。寿宁虽然经济实力排在后面,但是寿宁干部的精神状态是好的,给我的印象是深刻的。”当然,他也对干部提出了要求。习书记说:“我知道冯梦龙在寿宁当过知县,写了一本《寿宁待志》,还留下了很多美名。当年一个封建朝代的官员都能跋涉半年来到这里,我们共产党的干部更要勇于担当,挑战困难。”
习书记这一番话,讲得入情入理,听了让人如沐春风。很多干部都说,没想到习书记这么理解我们、鼓励我们,让我们对改变寿宁面貌的信心决心更强了。
采访组:我们了解到,习近平同志当年第一次来下党之后,并没有马上回到宁德,而是在寿宁县城召开了一个现场办公会。请您讲讲那次会议的主要情况。
连德仁:习书记7月19日来下党调研后,确实没有马上回到地委,也不像有的地方领导,调研时承诺一个样,回去执行又是另外一个样。他抓落实要求立竿见影。
第二天一大早,也就是1989年7月20日,习书记在寿宁县政府会议室召集开会,和他同行的18个地直部门的干部与县直对应的18个单位的干部面对而坐,就寿宁县、下党乡的建设工作现场研究、现场拍板。习书记说:“这次大家和我一起到下党乡实地调研,相信都很受教育。以后各个部门都要到贫困地方去调查研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任何原因、种种情况,都不能成为不下乡的理由。”习书记要求地、县相关部门负责人对下党乡的发展建设要优先考虑,并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解决群众困难。他让每个部门的负责人或者代表表态,你拿多少钱,他拿多少钱,现场就定下来。最后决定支持下党乡建设资金72万元,主要用于水电照明和公路建设,以尽快解决生产生活用电和交通问题。有个部门领导说了句很形象的话:“习书记啊,我们把口袋里的毛都拔拉出来啦!”意思是已经尽全力支持下党建设了。大家哈哈大笑,深表同感。
采访组:请您再讲讲习近平同志第二次到下党的情况。
连德仁:习书记第二次到下党是1989年7月26日,他陪同时任福建省长王兆国同志到下党乡视察灾情、慰问灾民。7月21日晚,下党乡发生百年不遇的暴雨洪灾。下屏峰村30多座民房被毁,土墙坍塌,5位村民遇难,受灾群众62户,332人。王兆国省长和习书记一行冒着大雨、蹚着大水赶到受灾现场,视察灾情,部署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看到村民们灾后的损失和难受的情况,他一一进行了慰问,并从宁德地区的财政经费里拿出钱来,给受灾最重的32户村民每户发放了1500元救灾款。这在当时是什么概念呢?那时我每个月的工资只有41元钱。他一下子给每个受灾户拨了1500元。同时,他还单独拿出15万元资金,用于公路、防洪堤坝的修复和学校修缮,以解燃眉之急。
采访组:习近平同志第三次来下党是时隔7年以后,当时他已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了。请您讲讲他那次来的经过。
连德仁:习书记第三次来下党是1996年8月7日。当时他是省委副书记,距离上一次来下党已经7年时间,离开宁德工作也已经6年时间,但他对下党的感情更浓了。他一到下党,就开门见山地说:“整整7年之后的今天,我又到了下党。7年来,我一直牵挂着下党。”
他带领省交通厅、财政厅、老区办和扶贫办等部门负责人一起察看了下屏峰村的灾后重建点。当时由于资金短缺,下屏峰村水尾的石拱桥只建了石拱,桥面并没有铺平,只用施工搭设的木板桥作为临时通道,不太安全。习书记一行就从这条临时通道走到河对岸,沿河视察水毁后修缮起来的防洪堤工程。村委会干部请他到村委办公楼里歇息喝茶,他谢绝了,直接到群众家里慰问,所到之处不时和乡亲们打招呼、握手致意,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老百姓知道习书记对下屏峰灾后重建特别关心,非常感激。习书记离开下屏峰时,村民们都自发燃放鞭炮欢送习书记。
回到下党乡党委办公地,他又听取了乡党委和政府的工作汇报,为乡里修桥、铺路、发展生产拨了100万元人民币。他说,这100万交给你们乡里分配,原则就是按照现实困难情况,实事求是,把资金用在刀刃上。当时,乡政府交给习书记一个报告,是关于下党经杨溪头村与浙江庆元县对接的公路立项的事情。这是一条省际公路,如果能够尽早立项并修通,对下党的经济发展将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习书记看后,当时就把报告签了,直接交给一起来调研的省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