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综合报道
分享

“习书记对上海发展的影响是不能用他在上海工作的时间长短来衡量的”

——习近平在上海(一)

2021年09月01日07:57    来源:学习时报

编者按

从今日起,本报开始连载采访实录《习近平在上海》。这是反映习近平总书记成长历程系列采访实录的第八部。

2016年11月以来,本报已陆续刊发《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在正定》《习近平在厦门》《习近平在宁德》《习近平在福州》《习近平在福建》《习近平在浙江》七部采访实录。《习近平在上海》反映的主要是习近平同志2007年3月至10月任上海市委书记的领导工作历程。

上海是习近平同志到中央工作前从事地方领导工作的最后一站。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国际性大都市,也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到上海工作前,习近平同志已经有25年地方各个层级的领导工作经历,在经济发达的省份浙江担任省委书记4年多,积累了丰富的领导工作经验。他在特殊时期担任上海市委主要领导,虽然只工作了7个月多一点的时间,但他搞调研、抓发展、促改革、惠民生、谋创新,迅速扭转了当时上海的被动局面,提出了一系列有前瞻性、针对性的工作举措,为上海发展明确目标、指引方向,充分展示了高超的思想理论水平和突出的政治驾驭能力,对上海的改革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上海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重点抓了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的各项筹备工作,通过党代会形成共识、凝聚人心、振奋精神。他履职后第一场公开活动是瞻仰中共一大和二大会址,重温党的初心使命,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此后,他从浦东新区开始展开密集的调研,足迹遍布上海各区县各行业各领域。他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把上海工作放在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中来审视和部署。他提出上海要坚定不移扛起改革开放的大旗,以自主创新驱动城市持续发展,大力推进产业结构战略调整,积极推动三二一产业共同发展,注重发挥上海在长三角地区合作和交流中的龙头带动作用。他把上海城市精神凝炼概括为“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重振了上海干部群众的信心和士气。他始终保持炽热的人民情怀,动真情下真功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他高度重视党的建设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走访街道、农村、企业、两新组织,了解上海基层党建全貌,提出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建工作规律、具有上海特大型城市特点的基层党建新路子。他还抓了举办特奥会和女足世界杯、筹备世博会等几项重大活动,在国内外获得关注和好评。

《习近平在上海》采访实录,通过对当时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市直部门和区县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记者等的访谈,对习近平同志担任上海市委书记期间的主要工作和展现的丰富政治智慧、高超领导才能、勤勉工作精神、真挚人民情怀、强大人格魅力,作了生动翔实的呈现。

 

采访对象:殷一璀,1955年1月生,浙江苍南人。2000年11月任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2002年5月任上海市委副书记。2013年4月任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采 访 组:田玉珏 桑 熙

采访日期:2018年1月10日初访,2021年4月23日核访

采访地点:上海市东湖宾馆

 

采访组:殷主任您好!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工作期间,您和他在一个班子里。请您首先介绍一下当时上海的主要情况以及习近平同志给您的第一印象。

殷一璀:习书记是2007年3月24日到任的,总共在上海工作了7个月零4天。记得他离任时,在上海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和全市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会议上讲了这样一段话:“七个月,弹指一挥间,但有些经历是不能用时间长短来衡量它的意义的。”对我们而言,习书记在上海短暂的工作经历对上海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也是不能用时间来衡量的。

2006年,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涉嫌严重违纪被立案调查。上海这样一个特大型城市,一把手出了问题,引起的震动是不言而喻的,上百名干部协助调查和谈话,干部队伍的稳定和工作积极性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安排习书记到上海任职。他第一次在全市党政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就给大家留下两个深刻的印象。一是为人谦和。虽然是首次亮相讲话,但讲得非常朴实。他说:“中央调我到上海来工作,我完全没有思想准备。”二是沉稳笃定。他在讲话中表示,到上海来工作就是要当好公仆,尽力为上海人民多办实事、好事。他明确指出:“我到上海以后,当务之急是集中精力做好四件事。第一件事就是做好上海市第九次党代表大会的各项筹备工作,要通过党代会来形成共识、凝聚人心,让上海人民精神为之一振。第二件事就是引导上海广大干部群众抓住机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第三件事就是抓好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四件事就是要弘扬正气、惩治腐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可以看出,习书记来上海,是做了“功课”的,第一次亮相就有针对性地明确了工作任务,对当时上海的工作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尽管习书记说来上海工作完全没有思想准备,但实际上,他对上海的情况作了了解,有了成熟的思考和谋划,心里面是有底的。

2007年10月,习书记离开上海到中央工作时,在上海党政干部会上的讲话,与他来上海时的讲话是前后呼应的。他说:“我与上海人民同甘共苦、同舟共济,对上海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感情,从心底感谢上海人民对我的信任、关心和支持。”“在市委一班人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紧紧依靠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努力稳定大局、统一思想、理顺情绪、调动干部的积极性,重点做了四方面的工作:一是认真开好市第九次党代会,选出了班子,明确了目标,凝聚了力量,稳定了人心;二是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三是高度重视解决民生问题;四是切实加强党的建设。此外,还重点抓了举办特奥会、女足世界杯等几项重大活动。”这一前一后的两次讲话,充分反映了习书记的工作重点是非常突出的,也体现了他一以贯之的持之以恒、一抓到底的风格和精神。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讲话中,他不仅向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各套班子成员表示感谢,还专门提出要感谢给予他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的各位老同志,并向广大干部群众和驻沪解放军部队、武警官兵表示崇高敬意。大家都深深感到,习书记思虑周全,对上海各个群体都充满感情。

采访组:您刚才讲到,开好市第九次党代会是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工作期间一项重要任务。请您谈谈他对大会筹备以及文件起草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

殷一璀:当时党代会工作中有两个重点:一个是班子建设,就是习书记说的“选出一个好班子”;另外一个就是形成一份好报告。习书记到上海之前,市里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份报告的初稿,把这份初稿和后来的正式报告作对比,再回顾他领导报告起草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出习书记的工作思路、行事风格和思想格局。

一方面,习书记很注重保持工作连续性,没有把报告“推倒重来”。他很尊重上海工作的历史沿革,对原先起草的报告初稿没有提出重写的要求,并且在总体结构和许多重要提法上,都保持延续性,完全符合习书记所讲的“凝聚力量、稳定人心”的要求。

另一方面,习书记非常重视对报告内容的修改,不仅前期召开多次座谈会听取意见,还亲自下基层调查研究,了解实情,在这个基础上他对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详细修改。我举几个例子。

首先,他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这一块增加了不少内容,特别是吸收了各方面提出的意见,谈得更详细更具体更实在了。他指出:“就业、人口管理和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仍然较大,困难群众生活保障、收入分配、征地拆迁、规范执法行为、城市建设和管理等方面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而且,他还特别加了一段:“对此我们已经采取相应措施,但有的方面思想认识还不到位,工作效果还不够明显,必须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对上海以往的工作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习书记都是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总结分析,充分体现了他的风格与格局。

第二,关于对陈良宇严重违纪案的评价,这在党代会报告中是回避不掉的。原来的报告初稿中有一段,修改后形成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中央严肃查处社保资金案和陈良宇严重违纪问题,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坚强决心和鲜明态度。第二层意思是肯定了上海市委在陈良宇案件发生以后所做的工作,他说:“案件发生后,我们坚决按照中央要求,紧紧依靠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坚定不移推进发展,坚定不移反对腐败,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保持了大局的稳定。这充分体现了上海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良好的整体素质和精神面貌。”他把发展摆在第一位,对上海的这一段工作给予肯定,就是为了稳定情绪,调动一切积极性。第三层意思,讲了这件事情的危害性,他说:“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这起案件危害巨大、教训深刻,对党和国家事业造成了损害,对市委的威信和形象造成了伤害,对上海的改革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对上海干部队伍的思想造成了严重冲击。”接下来,习书记要求认真查摆问题,深入分析原因,进行反思。修改后的这一部分比原来的稿子更有高度和深度,更具逻辑性和思想性,既体现了对上海广大干部的爱护和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