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陝西省富平縣灣裡村——

立足特色資源 做強富民產業

本報記者 於 洋

2025年11月25日08:2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趙廠長,等你們的冰柿出廠,記得及時告訴我們,產多少我們收多少。”最近,陝西省富平縣灣裡村柿子未來工廠廠長趙增民的電話響個不停,各地買柿子、訂柿餅的訂單紛至沓來。“今年是柿子的大年,沒想到銷量和價格依然很好,合作社的分紅少不了。”年近六旬的趙增民說。

  富平以柿子產業聞名,但在灣裡村,過去種柿子並不是主業。灣裡村陷在“守著果樹沒飯吃”的困境裡:種植沒技術、加工沒場地、銷售沒渠道,每年柿子成熟季,村民要麼低價賣掉,要麼看著果子爛在樹上。

  2019年,中國三星與中國扶貧基金會(現為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就富平柿餅產業扶貧項目達成合作,在灣裡村成立了富平促發柿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標准化晾晒棚和低溫冷庫。在項目的支持下,柿子從零散種植轉向規模化栽培,漸成灣裡村的支柱產業。

  “如果拼規模拼產量,這裡拼不過主產區,所以只能從村民參與和產業升級的角度來提升村庄的產業競爭力。”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產業發展項目部主任馮忠德說。

  灣裡村柿子產業穩步發展,逐漸擁有了自己的品牌、商標、包裝和運營團隊,一個以本土資源為基礎的地方特色產業初具雛形。為助推產業發展“更上一層樓”,中國三星通過提供資金、引進技術,幫助當地建設具有現代產業加工能力的“未來工廠”。2024年10月,佔地2000多平方米的柿子未來工廠竣工投產。

  走進柿子未來工廠,無菌加工車間裡設備轟鳴,一筐筐鮮亮的柿子在傳送帶上運轉,經過清洗、分揀、去皮等工序,被送到冷庫等待處理。晾晒車間裡,挂滿白霜的柿餅和凝著冰晶的冰柿正准備打包,等待運往全國各地……

  “農民要致富,還是要靠科技。過去給柿子削皮,人工操作一天最多2000斤,現在設備一天能處理4000斤。晾晒系統有效破解了霉變難題,並將柿餅上市周期提前20天。”趙增民說。

  利用產業吸引人才、反哺人才,實現鄉村可持續發展,也是三星“分享村庄”項目在灣裡村實踐的方向。2023年受村合作社邀請擔任合作社職業經理人的楊維娜發現了商機。受傳統工藝的啟發,楊維娜與多家研究機構合作,利用廢棄的青柿子研發柿染技術,打造現代化柿子漆生產線,吸引了一大批工藝院校和藝術人才來到灣裡村,進行傳統工藝的開發與應用。一枚柿子串起了產業升級、文化傳承與村民共富的新圖景。

  今年以來,產業融合發展不僅進一步豐富了灣裡村的產品形態,還發掘出研學、鄉村旅游等更多增收渠道。

  “灣裡村成功的關鍵是探索出一條產業振興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從柿子的全生命周期發掘價值,依托‘合作社及村民主導+企業賦能+社會組織專業化實施’的原則,多方合作形成聚變效應。”中國三星副總經理張劍介紹。

  近日,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等機構共同發布的《企業社會責任藍皮書(2025)》中,中國三星13年蟬聯外企榜首。助力鄉村產業振興正是三星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舉措之一。

  灣裡村的轉變,是鄉村產業振興的生動實踐。立足本土資源,激活內生動力,小產業也能釋放出可持續的大能量。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25日 06 版)

(責編:彭曉玲、彭靜)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