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空間不斷拓展,產業鏈持續升級
本報記者 常 欽
2025年11月25日08:2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從一根鮮食玉米的供應鏈完善,到一盒餃子的標准化生產﹔從一碗米飯的科技突破,到一桌水果類蔬菜受青睞……鮮食農產品逐漸成為消費者餐桌上的“常客”。從田野到餐桌,產品持續提高附加值,為廣大消費者提供更多選擇。當前,鮮食農產品發展情況如何?記者進行了採訪。
——編 者
在傳統認知中,玉米是秋日田野的“糧食擔當”。不過,鮮食玉米的出現,正逐漸改變著這一認知。以鮮食玉米為代表的鮮食農產品正成為消費者餐桌上的“常客”。據介紹,狹義上的鮮食農產品即鮮活農產品,生鮮農產品僅通過分選、清洗、切分、包裝等物理方式進行商品化處理﹔廣義上來說,經過一些簡單加工但沒有顯著改變風味和外觀的農產品,也在鮮食農產品范疇,比如真空包裝的鮮食玉米、鮮食大米、生鮮調理肉等。
“鮮食玉米不是待籽粒完全成熟干硬后才收獲的‘老玉米’,而是一種被賦予全新價值的果蔬類農產品。”廣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員李高科介紹,鮮食玉米是鮮穗可直接食用或加工的玉米類型,包括甜玉米、糯玉米和甜糯玉米,主要特征是生育期短、口感鮮嫩、營養豐富。
代表性鮮食農產品供應鏈不斷完善
東北是我國最大的鮮食玉米主產區,黑龍江、吉林、內蒙古三省份鮮食玉米種植面積佔全國的40%以上。鮮食玉米產業呈現出“新品種+智能化”特點:一方面,鮮食玉米種植以糯玉米和甜糯玉米為主,糯玉米以佳農861、農科糯336等為主栽品種,甜糯玉米以米哥、脆王、奧弗蘭等加工型品種為主﹔另一方面,大壟雙行、滴灌模式逐漸普及,配合土壤墒情監測、病虫害預警及飛防等智慧農業技術,鮮食玉米智能化種植水平不斷提高。
華南是我國重要的鮮食玉米反季節供應基地。李高科介紹,當地冬季氣溫適宜、無霜期長,可利用冬閑田發展冬種鮮食玉米種植,填補北方冬季市場空白。2024年,廣東省鮮食玉米種植面積超200萬畝。
為保証鮮食玉米的風味,產業鏈各環節也在同步開展一場“保鮮攻堅戰”。
冷鏈是關鍵。鮮食玉米澱粉酶活性強,採后常溫下24小時內風味最佳。因貨架期短,難以長途跨區銷售,最佳解決辦法是全程冷鏈保鮮,構建冷庫預冷、冷藏運輸和冷櫃銷售的冷鏈體系。在一些地方,田間採用“差壓預冷”技術,2小時內可將玉米溫度降至5攝氏度以下,冷庫的投用可使鮮食玉米的損耗率降低約15%﹔運輸環節配備溫控冷藏車,確保溫度波動不超過1攝氏度﹔銷售端使用氣調保鮮櫃,可延長鮮食玉米貨架期。
創新是延伸。不少企業借助現代化加工技術,將鮮食玉米制成真空包裝玉米穗、速凍玉米粒等產品,延長保質期,提高產品附加值。廣東深圳一家玉米科技公司通過與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華南理工大學等科研院校合作,研發推出鮮榨玉米汁飲品,完整保留玉米原汁的營養與口感。產品一經上市,先后入駐多家大型超市,受到消費者歡迎。
推動標准化生產和在地化體驗協同發展
從高度標准化的連鎖工坊,到充滿鄉土氣息的田園美味,鮮食農產品展現出強大的產業塑造力。
擁有近5000家門店的袁記雲餃,將“鮮”鍛造成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記者在一家門店採訪了解到,一盒餃子從門店現場制作完成到售賣,全程不超過3小時。一個個小店裡,除了肉類產品,韭菜、白菜、薺菜、娃娃菜、豆芽等新鮮蔬菜年消費超萬噸。
告別速凍,餃子家門口立等可取,背后是每年超過4萬噸肉類和萬噸蔬菜的龐大採購量,以及一個由倉儲管理和運輸管理系統支撐的數智化供應鏈。“透過明廚亮灶,我能看到餃子是如何現包的,新鮮看得見。”北京消費者趙平說。袁記雲餃帶動農產品種植、食材加工、物流配送、終端制售等就業崗位近2.5萬個。
在河北青縣司馬庄村,則可以看到“鮮”的體驗化和在地化。沒有爭分奪秒的流水線,隻有一桌引得京津冀游客慕名而來的“蔬菜宴”——拇指黃瓜、冰菜、芝麻菜等,滿滿一桌有上百種蔬菜。特色葉菜、果菜經過篩選、清洗,擺上餐桌,配上一碗蘸醬,給游客帶來視覺和味覺的雙重享受。
在司馬庄村菜地裡,葉菜有100多種,番茄也有100多種。司馬庄綠豪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志彬介紹,除了吃“蔬菜宴”,游客也更願意到蔬菜園區體驗採摘樂趣。合作社推出的蔬菜禮盒銷往北京、天津、黑龍江、上海等地,一年能賣出50多萬盒。
構建從田間到舌尖的全程可控體系
科技創新和消費升級,正不斷拓寬消費者對鮮食農產品的認知邊界。
一碗隻含米和水的米飯,通過脈沖式高溫高壓殺菌等技術,可在常溫下保質9至12個月,微波加熱2分鐘后口感和現煮相近。江蘇南通市金鶴農業的“鮮食米飯”工廠,讓“鮮”突破了低溫冷鏈和保質期短的限制,開辟出農產品價值轉化的新空間。
海南定安縣通過引進“水果蓮”品種,生產出清甜可口的鮮食蓮子。得益於海南獨特的氣候優勢,當地的蓮子比其他主產區早一個月上市,搶佔市場先機,最高能賣到每斤18元。
“‘水果類蔬菜’興起的背后,是居民生活從‘吃飽’到‘吃好’的轉變,是對更健康、更便捷、更多元美食體驗的追求。”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員夏伊寧說。
展望未來,鮮食農產品產業發展任重道遠。夏伊寧介紹,對於已形成規模的鮮食玉米產業,如何繼續塑造品牌形象、提升產品品質,是一些企業必須面對的考驗。而對於鮮食銀耳、羽衣甘藍等相對小眾的品類,如何打破消費者的固有認知,開拓年輕市場,則需要企業持續探索。
“消費者願意為之買單的‘鮮’,包括源頭新鮮、工藝鎖鮮、體驗嘗鮮。”夏伊寧認為,鮮食農產品的真正競爭力,在於構建從田間到舌尖的全程可控體系。標准化生產與品牌化運營深度融合,科技創新與文化體驗互相促進,將有助於進一步提升農產品價值,讓餐桌更加“鮮”活多彩。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25日 06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