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共鳴、生態共育與制度創新——
本報記者
2025年11月20日08:1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走進徐家匯書院,明代科學家徐光啟與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的畫像靜默相望,櫃中擺放著兩人共同翻譯的《幾何原本》——400多年前,這場中西文明的“握手”,寫下開放匯通的歷史佳話。
如今,開放的故事穿越時空,正煥發出現代活力。
202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強調:“上海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和深度鏈接全球的國際大都市,要在更高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動力和競爭力。”
如何在更高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今日上海,以文化共鳴滋養創新土壤,以生態共育激活企業動能,以制度創新保障開放的持續進階,奏響一曲融合開放的“三重奏”。
開放的文化孕育開放的生態
上海正以開放文化滋養包容、共生的“雨林生態”。在這裡,企業、人才與城市深度互動,演繹著一場場“雙向奔赴”的精彩故事。
今年7月開園的上海樂高樂園,26米高的全球最大樂高人仔“搭搭”與復刻江南水鄉的楓涇古鎮游船相映成輝,在西游記主題樂園裡,樂高拼成的西游經典人物,融合了中西文化,讓中外游客都能找到共鳴。
“上海的城市精神與樂高‘啟迪未來建設者’理念高度契合。”上海樂高樂園度假區總經理陳潔坦言,“兩者的交融並非簡單地堆砌文化符號,而是深度本土化的創新表達。”來自丹麥的游客尼爾森感嘆:“在這裡,我看到了文化的交融,這感覺很棒!”
不僅大型跨國企業,文化開放也體現在對中小型文創企業的扶持上。位於上海市楊浦區的大隱書局,通過“中外作家駐店計劃”與來自15個國家的作家建立合作,每年舉辦超百場國際文化交流活動。“我們不僅賣書,更搭建起中外文化對話的橋梁。”書局創始人劉軍介紹,“上海提供的文化基金支持和跨境版權服務,讓我們這樣的小微企業也能參與國際文化傳播。”
文化共鳴與融合,賦予開放更為持久的人文吸引力,吸引著人才的集聚,也促進開放的升級。
去年7月,新加坡衛獅集團英國籍總監詹姆斯緊急來滬參會,上海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門當日即簽發電子口岸簽証。他從浦東機場通關后贊嘆:“電子簽証讓流程不再煩瑣。”今年5月,電子口岸簽証適用范圍擴大至上海全域,5至8月簽發量環比增長176.68%。截至2024年底,上海已辦理新版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証“五星卡”超6000人,同比增長123%,居全國首位,並在64個民生領域實現無障礙使用。
開放的生態“長”出開放的體系
優秀的生態系統,能讓“種子”長成“森林”,並反哺生態系統。
在張江科學城,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展現出強大的生態協同效應。和元生物作為基因治療CDMO(合同研發生產組織)企業,依托張江的“孵化—研發—生產”全鏈條生態,3年內實現技術突破性發展。“我們不僅享受到了張江的實驗室共享平台,還通過生物醫藥特殊物品出入境聯合監管機制,將基因樣本通關時間從7天縮短到1天。”公司研發總監程海子告訴記者,“這種生態支撐讓我們能與全球頂尖機構同步研發。”
上海吸引企業的,不再是傳統優惠政策“套餐”,而是讓企業的核心發展理念得以實踐的“雨林生態”。企業在這裡獲得的是與其全球戰略匹配的創新能力、應用場景和資金、人才支撐,從而實現企業與城市的共同進化。
一根小螺釘,經導管介入人體,來到心臟最內部的三尖瓣區域,在醫生“指揮”下精准“找”到位置,這是當下高難度心臟手術——三尖瓣反流治療的頂級產品,由上海匯禾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突破。成立不到7年,匯禾的醫療產品便走向全球,公司常務副總裁沈簡文感慨:“沒有政府推動,腳步不會這麼快。”
2023年,在匯禾醫療啟動臨床前,融資難題擺在眼前,上海市鬆江區推動匯禾醫療參加全國科技創新大賽,並奪得醫療器械組第一名,隨后獲得4億元關鍵融資。如今,匯禾醫療融資規模已達初始的10倍。
開放的生態,還在推動國內產業協同體系的構建。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協同,是長三角生態共育的典范。2025年上半年,上海新能源汽車出口量同比增長30%,背后是“研發在滬、制造在蘇、配套在浙、物流在港”的協同網絡。在上汽集團上海研發中心,工程師們正調試新車型的智能駕駛系統,這款與華為聯合研發的車型,核心算法在上海迭代后,精密零部件由蘇州工廠生產,動力電池來自寧德時代基地,最終通過上海港發往全球。
開放的體系釋放開放的動能
今年5月,以上海期貨交易所天然橡膠期貨交割結算價為基准的合約在國外上市,這是全球首個直接引用人民幣價格的境外期貨品種。“以前東南亞橡膠貿易用新加坡價格,現在我們用上海膠定價,讓中國價格走向全球,人民幣結算佔比從15%提升到30%。”聯潤橡膠負責人介紹。
在臨港新片區,全國首個“跨境數據流動分類監管試點”正在運行。特斯拉上海工廠通過該機制,實現了研發數據與美國總部安全高效傳輸。“這套制度讓我們的數據流轉效率提升40%,同時滿足中美兩國數據監管要求。”特斯拉全球副總裁陶琳表示,“這是我們在全球遇到的最為創新的方案。”
開放的動能不斷釋放,讓上海有效輻射長三角,讓適配國際的規則體系,成為區域協同發展的標配。
在G60科創走廊,“跨域通辦”機制正打破行政壁壘:企業在上海提交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材料,可通過遠程虛擬窗口同步至蘇州、杭州等城市審核,195項政務服務實現“一地受理、九城通辦”。科大智能在鬆江提交申請后,僅用3天就同步完成蘇州、嘉興兩地資質認証。“過去需要重復提交材料,現在一次申請、三地互認,為我們節省了兩個月時間。”公司証照負責人說。
從樂高樂園中西文化的創意融合,到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跨域協同,再到期貨市場“中國價格”的全球輸出……上海開放的進階之路揭示了一個朴素而又深刻的道理:最好的開放是相互成就,最強的匯聚是生生不息。
(本報記者吳焰、朱磊、宋飛、巨雲鵬,夏悅超參與採寫)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20日 07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