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2022年04月25日10:4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目 錄
前 言
一、新時代中國青年生逢盛世、共享機遇
(一)擁有更高質量的發展條件
(二)獲得更多人生出彩機會
(三)享受更全面的保障支持
二、新時代中國青年素質過硬、全面發展
(一)理想信念更為堅定
(二)身心素質向好向強
(三)知識素養不斷提升
(四)社會參與積極主動
三、新時代中國青年勇挑重擔、堪當大任
(一)在平凡崗位上奮斗奉獻
(二)在急難險重任務中沖鋒在前
(三)在基層一線經受磨礪
(四)在創新創業中走在前列
(五)在社會文明建設中引風氣之先
四、新時代中國青年胸懷世界、展現擔當
(一)更加開放自信地融入世界
(二)展現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青春擔當
(三)中國青年的全球行動倡議
結束語
前 言
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中國青年始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
近代以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中國青年深切感受到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機。
中國青年的覺醒,點燃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希望之光。五四運動前后,一大批率先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識的有志青年在反復比較中選擇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促進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實現了自鴉片戰爭以來的第一次全面覺醒。1921年7月,平均年齡僅28歲的13位代表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告了中國共產黨誕生這一開天辟地的大事變,吹響了全民族覺醒和奮起的號角,開啟了民族復興的新紀元。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於1922年成立,中國青年運動翻開了新的歷史篇章。
回首百年,無論風雲變幻、滄海桑田,中國青年愛黨、愛國、愛人民的赤誠追求始終未改,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的忠貞初心始終未變。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青年不怕犧牲、敢於斗爭,經受了生與死的考驗,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沖鋒陷陣、拋洒熱血。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青年勇於拼搏、甘於奉獻,經受了苦與樂的考驗,在新中國的廣闊天地忘我勞動、發憤圖強。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青年開拓創新、勇立潮頭,經受了得與失的考驗,為推動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銳意改革、拼搏奮進。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青年、熱情關懷青年、充分信任青年,鮮明提出黨管青年原則,大力倡導青年優先發展理念,著力發揮共青團作為黨的助手和后備軍作用,推動青年發展事業實現全方位進步、取得歷史性成就。在這個偉大的新時代,中國青年展現了亮麗的青春風採、迸發出豪邁的青春激情。
新時代中國青年剛健自信、胸懷天下、擔當有為,衷心擁護黨的領導,奮力走在時代前列,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昂揚風貌:追求遠大理想,心中銘刻著對馬克思主義的崇高信仰、對共產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深植家國情懷,與國家同呼吸、與人民共命運,時刻彰顯著鮮明的愛國主義精神氣質﹔傳承奮斗擔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
歷史清晰而深刻地昭示,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朝氣蓬勃的中國青年運動,矢志不渝跟黨走是中國青年百年奮斗的最寶貴經驗,深深融入血脈的紅色基因是中國青年百年奮斗的最寶貴財富。
2021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深情寄語:“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展望未來,民族復興大業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踏上新的偉大征程。新時代中國青年迎來了實現抱負、施展才華的難得機遇,更肩負著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重任。
中國夢是歷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的﹔是廣大人民的,更是青年一代的。新時代中國青年必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永不停滯的前進姿態,在接續奮斗中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變為現實。
為充分展示新時代中國青年的風貌和擔當,值此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之際,特發布本白皮書。
一、新時代中國青年生逢盛世、共享機遇
時代造就青年,盛世成就青年。新時代的中國繁榮發展、充滿希望,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新時代中國青年生逢中華民族發展的最好時期,擁有更優越的發展環境、更廣闊的成長空間,面臨著建功立業的難得人生際遇。
(一)擁有更高質量的發展條件
隨著中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不斷邁上新台階、取得新跨越,新時代中國青年的發展基礎日益厚實,發展底氣越來越足。
物質發展環境更為優越。青年高質量發展,物質豐裕是基礎。中國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2021年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10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超過2500萬貧困青年徹底擺脫貧困,中國青年共同邁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生活。中國青年向往更有品質的美好生活,消費方式從大眾化邁向個性化,消費需求從滿足生存轉向享受生活,從有衣穿到穿得時尚、穿出個性,從吃飽飯到吃得豐富、吃出健康,從能出行到快捷通暢、平穩舒適。中國青年的生活水平實現了質的躍升,高質量發展有了更加豐盈、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
精神成長空間更為富足。青年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精神生活的多姿多彩。受益於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美術館等惠及青年的公共文化設施的不斷完善①,中國青年享受的公共文化服務水平顯著提高,逐漸從“去哪兒都新鮮”轉變為“去哪兒都習以為常”,精神品位不斷提升。隨著圖書、電視、電影、文藝演出等傳統文化產業和數字創意、網絡視聽、數字出版、數字娛樂、線上演播等新興文化產業迅猛發展,青年所需所盼的公共文化產品日漸豐富,逐漸從“有什麼看什麼”轉變為“想看什麼有什麼”,文化視野更加開闊。文化旅游、鄉村旅游、紅色旅游、國際旅游等各類旅游產品應有盡有,青年走出去看世界的需求得到更好滿足,逐漸從“隻在家門口轉轉”轉變為“哪裡都能去逛逛”,見識閱歷更加廣博。不斷擴展的精神文化生活空間,為中國青年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提供了更多可能。
在與互聯網的相互塑造中成長。互聯網深刻塑造了青年,青年也深刻影響了互聯網。2020年底,中國6歲至18歲未成年人網民達1.8億,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達94.9%,城鄉普及率差距從2018年的5.4個百分點縮小至0.3個百分點,互聯網已經成為當代青少年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成長空間、“第六感官”。隨著互聯網的快速普及,越來越多的青年便捷地獲取信息、交流思想、交友互動、購物消費,青年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方式發生深刻改變。在網絡視頻(短視頻)、網絡直播、網約車用戶中,青年都是主體。中國青年日益成為網絡空間主要的信息生產者、服務消費者、技術推動者,深刻影響了互聯網發展潮流。面對紛繁復雜的網絡信息,中國青年在網上積極弘揚正能量、展示新風尚,共同營造清朗網絡空間。(見圖1)
(二)獲得更多人生出彩機會
國家好,青年才會好。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新時代中國青年獲得了更優越的發展機遇,實現人生出彩的舞台越來越寬闊。
教育機會更加均等。中國教育事業優先發展不斷深化,中國青年享有更加平等、更高質量的教育機會。2021年,中國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5.4%﹔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91.4%﹔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57.8%、在學總規模達4430萬人,居世界第一,越來越多的青年打開了通往成功成才大門的重要路徑。覆蓋學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的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建成且日趨完善,2020年資助資金總額超過2400億元、資助學生近1.5億人次,實現“三個全覆蓋”②。義務教育階段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等群體受教育權益得到充分保障。2020年,85.8%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公辦學校就讀或享受政府購買學位服務﹔2012年至2021年,農村和貧困地區重點高校專項招生計劃定向招生超過82萬人,讓更多的青年公平享有接受更好教育的機會,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
職業選擇豐富多元。中國青年職業選擇日益市場化、多元化、自主化,不再隻青睞傳統意義上的“鐵飯碗”,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逐漸成為青年就業的主要渠道。“非工即農”的就業選擇一去不返,第三產業成為吸納青年就業的重要領域。2020年,第三產業就業佔比47.7%,比十年前增長13.1個百分點。特別是近年來快速興起的新產業、新業態,催生了電競選手、網絡主播、網絡作家等大量新職業,集聚了快遞小哥、外賣騎手等大量靈活就業青年,涌現了擁有多重身份和職業、多種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斜杠青年”,充分體現了時代賦予青年的更多機遇、更多選擇。(見圖2)
發展流動暢通自由。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市場主體活力持續提升,各類要素流動日益頻繁,青年的發展渠道更加暢通、流動更加自由。在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深入實施大背景下,中國青年逐漸由單向的“孔雀東南飛”轉變為多向的“自由隨心飛”,在自己喜歡的城市尋找發展機會,在適合自己的地區拓展成長舞台。一批又一批農村青年走進城市,揮洒汗水、奮力拼搏,安家落戶、實現夢想。2020年,外出農民工總數近1.7億,其中多數為青年﹔青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71.1%、比十年前增加15.3個百分點、高於整體常住人口城鎮化率7.2個百分點,更多青年通過城鄉之間的發展流動更好融入城市生活、實現發展躍遷。
(三)享受更全面的保障支持
青年的發展離不開國家的堅實保障。在社會公平正義不斷彰顯、人民發展權益得到有效維護的大背景下,新時代中國青年成長成才有了更良好的法治環境、更有力的政策支持、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溫暖的組織關懷。
法治保障不斷完善。隨著全面依法治國深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日益完善,為青年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作為國家根本大法,憲法明確規定“國家培養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為建立青年法治保障體系提供了根本遵循。青年發展涉及面廣、系統性強,需要各個領域齊抓共管、共同發力。民法典賦予了青年各類民事權益,教育法、義務教育法、職業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辦教育促進法、家庭教育促進法等全面構筑了保障青年受教育權的完備法治環境,就業促進法、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社會保險法、科學技術進步法、人口與計劃生育法、體育法、婦女權益保障法等充分保障了青年各領域發展權益,刑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反家庭暴力法等共同構建了保護青少年合法權益的法律屏障。
政策保障日益完備。針對中國青年多元化發展需求,國家強化政策服務導向,健全完善政策體系。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和“十四五”規劃鮮明體現青年元素,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發展、鄉村振興、健康中國等國家重大戰略充分關注青年群體,青年發展得到越來越多的頂層設計支持。2017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制定出台新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級青年領域專項規劃——《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為新時代中國青年發展提供根本政策指引。針對青年在畢業求職、創新創業、社會融入、婚戀交友、老人贍養、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操心事、煩心事,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各項政策舉措持續出台,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蓬勃開展,青年優先發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目前,從中央到地方的青年工作機制基本建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青年發展政策體系初步形成。青年充分享受政策紅利,實實在在感受到關愛就在身邊、關懷就在眼前。(見專欄1)
社會保障更加健全。中國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普惠型社會保障服務進一步發展。中國青年不僅能在步入社會之初就享受到社會保障的“遮風擋雨”,也能在拼搏奮斗時免除各種“后顧之憂”,生活得更舒心、工作得更安心、對未來更放心。政府出台一系列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的政策,逐步完善靈活就業社會保障,支持青年從事靈活就業。青年住房保障力度不斷增強,更多大城市面向新市民、青年人加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緩解青年住房難題。基本養老保險實現全國統籌,失業保險、工傷保險持續向青年職業勞動者擴大覆蓋,青年社會保障水平不斷邁上新台階。
組織保障堅強有力。組織是青年成長的大熔爐,是青年發展的倍增器。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先進青年的群團組織,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始終把維護青年發展權益放在重要位置,著力推動落實青年優先發展理念,充分發揮組織優勢,大力調動社會資源,聚焦青年“急難愁盼”突出問題開展政策倡導,千方百計為青年解決具體困難,為廣大青年成長發展創造良好環境。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基本的人民團體之一,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始終堅持代表和維護各族各界青年的合法權益,引導青年積極健康地參與社會生活,努力為青年健康成長、奮發成才服務。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高等學校學生會、研究生會和中等學校學生會的聯合組織,中華全國學生聯合會依法依章程表達和維護青年學生的具體利益,通過開展健康有益、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和社會服務,努力為青年學生成長發展服務。(見專欄2)
二、新時代中國青年素質過硬、全面發展
奮斗錘煉本領,磨礪增長才干。新時代中國青年積極主動學理論、學文化、學科學、學技能,思想素養、身體素質、精神品格、綜合能力不斷提升,努力成長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一)理想信念更為堅定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新時代中國青年把樹立正確的理想、堅定的信念作為立身之本,努力成長為黨、國家和人民所期盼的有志青年。
堅信中國道路。中國青年通過歷史對比、國際比較、社會觀察、親身實踐,深刻領悟黨的領導、領袖領航、制度優勢、人民力量的關鍵作用。2020年有關調查顯示,絕大多數青年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由衷認同,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充滿信心。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起來的中國青年,在展現國家發展成就的一系列生動事例、客觀數字、親身體驗中,深切感受到“中國速度”、“中國奇跡”、“中國之治”,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進一步增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團結奮斗的思想基礎更加牢固。(見專欄3)
堅守價值追求。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中國青年主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從英雄模范和時代楷模中感受道德風范,積極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者、推廣者。一大批青年優秀人物成為全社會學習的榜樣,1500余名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獎者引社會風氣之先,各級“優秀共青團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2萬余名“向上向善好青年”展現青春正能量。面對社會思潮的交流交融交鋒,中國青年有困惑、有迷惘,但有一條主線始終未變,就是對黨和國家的赤誠熱愛、對崇高價值理念的不懈追求。
堅定文化自信。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實現民族復興的重要基礎。中國青年不斷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汲取養分,特別注重從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中獲取力量。2020年有關調查顯示,超八成受訪青年認為“青少年國學熱”的原因是“國人開始重視傳統文化的內在價值”。從熱衷“洋品牌”到“國潮”火爆盛行,從青睞“喇叭褲”到“國服”引領風尚,從追捧“霹靂舞”到“隻此青綠”紅遍全國,中國青年對中華民族燦爛的文明發自內心地崇拜、從精神深處認同,傳承中華文化基因更加自覺,民族自豪感顯著增強,推動全社會形成濃厚的文化自信氛圍。
(二)身心素質向好向強
少年強、青年強則中國強,強健的體魄、陽光的心態是青年成長成才的重要前提。新時代中國青年素質過硬,首先就體現在身心素質更好更強,能夠經得起風雨、受得住磨礪、扛得住摔打。
身體素質持續提升。在校園裡,隨著體育課時持續增加,更多青年學生既在課堂內“文明其精神”,也在操場上“野蠻其體魄”。超過3700萬名農村義務教育學生受惠於政府開展的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身體素質得到明顯提升。2018年,14歲至19歲青年學生體質達標測試合格率達91.9%,優良率持續上升。在社區中,青年積極參加各種群眾性體育運動,跑步、游泳、各項球類運動成為年輕人的運動時尚,體育健身場館“人頭攢動”。北京冬奧會激發了中國青年的冰雪運動熱情,18歲至30歲青年成為參與冰雪運動的主力軍,參與率達37.3%,為各年齡段最高。在競技場上,奧運會、亞運會等國際賽事中始終活躍著中國青年爭金奪銀的身影,青年健兒大力弘揚中華體育精神和女排精神,向全世界詮釋了“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奧林匹克新格言,展示了中國青年強健有力的民族精神。中國青年關注體育、參與體育、享受體育,成為體育強國建設的積極開拓力量。(見專欄4)
心理素質自信達觀。中國青年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努力將牢固的理想信念、健康的價值認知、堅定的文化自信轉化為良好的社會心態。雖然在就業、教育、住房、婚戀、養老等領域還面臨不小壓力,但在黨和政府的關心關注和全社會的共同支持下,中國青年面對困難不消沉、面對壓力愈堅韌,2021年有關調查顯示,88.0%的受訪青年認為自己可以做“情緒的主人”。對未來發展的信心斗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佔據著中國青年的主流,自信達觀、積極向上是中國青年的鮮明形象。
(三)知識素養不斷提升
知識改變命運,教育改變人生。乘著教育事業優先發展的東風,新時代中國青年親眼見証、親身經歷了教育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享受了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教育,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進一步提高,科學文化素養邁上新台階。
受教育水平大幅提升。在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等國家戰略支持下,億萬中國青年通過教育獲得成長成才的機會,實現創造美好生活、彰顯人生價值的願望。2020年,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3.8年,比十年前提高1.1年﹔大學專科以上在職青年佔同等文化程度就業總人口比例超過50%,比在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