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12日09:00 來源:學習時報
採訪對象:王建滿,1954年10月生,浙江淳安人。2002年2月任杭州市委副書記、蕭山區委書記。2004年11月任溫州市委書記。2008年1月任浙江省副省長。2015年1月任省政協副主席。2018年9月退休。
採 訪 組:邱然 黃珊 陳思
採訪日期:2017年9月26日
採訪地點:杭州市大華飯店
採訪組:王建滿同志,您好!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您先后在杭州蕭山和溫州兩地主持工作。習近平同志多次到兩地調研,在工作上一定對您有很多指導吧?
王建滿:是的。從2002年到2007年,習近平同志在浙江擔任省委書記。在此期間,我有幸在他的直接領導下先后主持杭州市蕭山區和溫州市的工作,聆聽他的諄諄教誨,領悟他的執政理念,感受他的為民情懷,體會他的務實作風,結合當地實際,認真貫徹落實他的戰略思想和決策部署。
習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曾先后11次到蕭山考察調研。他曾說,自己在福建工作時,就聽說蕭山很發達,是全國的百強縣之一。2002年2月至2004年11月,在這兩年多時間,我擔任杭州市委副書記、蕭山區委書記。其間,習書記先后6次到蕭山考察調研,包括1次全面調研,1次專題調研,4次陪同調研,每次都對蕭山的工作作出指示,提出要求。
習書記對溫州的發展也非常關注,擔任浙江省委書記期間,先后23次到溫州調研指導工作。其中,有13次是我在溫州任市委書記期間。
回想10多年前,習書記對浙江包括對蕭山、溫州發展的深刻思考,對干部和群眾的深厚感情,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至今仍歷歷在目,不能忘懷。
採訪組:請您講講習近平同志赴蕭山調研的情況,以及他對蕭山發展作出了哪些指示。
王建滿:習書記赴蕭山調研,最集中、最系統的一次是2002年12月15日。那是一個星期天,他專程到蕭山區考察調研,宣講黨的十六大精神。他深入蕭山企業、城市、農村,實地察看了萬向集團、傳化大地等企業,還視察了黨山鎮梅林村、老年頤樂園和人民廣場,慰問了兩戶困難職工家庭。
當時,蕭山是浙江進入全國百強縣的第一個縣(市、區)。習書記來調研的時候,正值撤市建區后謀劃新發展的關鍵時刻。他那天聽取了我代表區委區政府所作的工作匯報之后,作了一個小時左右的講話,既充分肯定了蕭山的工作,稱贊蕭山發展快、實力強、亮點多、貢獻大、前景好,又告誡我們:一路高歌猛進,更應增強憂患意識,隻有始終保持頭腦清醒,全面辯証地分析和看待形勢,才能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遠一些,想得更深一些,抓得更實一些,使蕭山在新一輪的競爭和發展中繼續保持領先地位。
習書記勉勵我們,蕭山要當好全市的“領頭雁”,成為全省的“排頭兵”,爭做全國的“先行者”,必須圍繞發展,著力在做大、做強、做優上下功夫,為推進全市和浙江省的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習書記特別指出,撤市設區只是邁出了第一步,解決了城市發展的規模問題,關鍵在於充分發揮蕭山的優勢,以工立區,以工強區,不斷提升工業化,加快推進城市化,進而率先實現現代化。他贊同我們在匯報中提出的“國際圈”“區際圈”“省際圈”的概念,要求我們明確蕭山發展的戰略定位和工作重點,努力實現提升工業化與推進城市化的良性互動。
習書記對蕭山發展的指示,概括起來就是“三化”:提升工業化、推進城市化、實現現代化。關於提升工業化,習書記指出:工業是個“牛鼻子”,抓住了這個“牛鼻子”,就牽一發而動全身,其他重要經濟指標,如國內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外貿出口、利用外資等都上去了。他強調,實現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艱巨的歷史性任務,蕭山的發展必須把提升工業化放在首要位置。他要求我們以信息化為導向,積極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帶動工業化在高起點上迅速發展﹔廣泛推行清潔生產、文明生產方式,發展綠色產業、環保產業,加強環境和生態保護,使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建設相協調。
關於推進城市化,習書記指出,蕭山撤市建區后,要把城市建設放到大都市發展戰略和大杭州建設的新格局中來考慮,高起點規劃,高強度投入,高質量建設,使蕭山區越來越像一個現代化大城市的新區。他強調,城市化是工業化的有效載體,工業化是城市化的有力支撐。要在保持撤市建區時決定的原有政策不變的前提下,通過規劃共繪、基礎共建、資源共享、產業共興,加快融入大都市建設步伐,在提升工業化進程中,同步推進城市化,形成相互促進的良性互動。他希望蕭山在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中,能夠從經濟發展、居民收入、村鎮規劃、住宅建設、教育文化、社會福利等方面積極探索新世紀小康村、小康鎮、小康社區建設的路子,努力建設一批標准化、規范化、全面發展的,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叫得響的小康示范村鎮。
關於實現現代化,習書記指出,現代化是提升工業化和推進城市化的目的所在。他勉勵我們說:像蕭山這樣的發達地區,應該發展得更快一些,為全省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帶個頭。
採訪組: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就非常關注溫州的發展。到浙江工作后,他對溫州的發展更是寄予非常高的期望,在發展戰略上對溫州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探索,請您談談他到溫州調研及進行指導的情況。
王建滿:我2004年11月到溫州工作。我從習書記對溫州的關心和指導當中,更深刻地體會到他對發展的謀劃深思熟慮、縝密周到,對決策的執行堅持不懈、穩如泰山。
我去溫州工作臨行前,習書記專門找我談話,圍繞“什麼是地方一把手,怎麼當好地方一把手”的話題,給我作了叮囑。我當時沒有充分的思想准備,而且在習書記面前談論這些既具有理論性又有很強操作性的話題,也覺得心裡不是很有底,於是我就說,自己還考慮得不是很具體,請他指示。
習書記就這個問題談了自己的認識和體會。他重點談了地方一把手對發展、改革和穩定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工作當中如何謀劃、如何決策、如何執行、如何擔當等等。他語重心長地對我說:“中央派我到浙江來工作,我就要站好崗,執好勤﹔你是省委派到溫州的,你就要為省委站好崗,執好勤。一把手一定要穩如泰山,不能今天一個事,明天一個事,東一榔頭,西一棒子,而是要系統性地把事情謀劃好、處理好﹔更不要舉棋不定,反反復復,左右搖擺,一定要加強調研,認真研究,果斷決策,身體力行。”
習書記的這一番話,幫助我理清了思路,堅定了我做好一把手工作的信心和決心,對我的教育非常深刻,對我的思想觸動很大。
在溫州發展的關鍵時刻,他始終關心著我們,親自為我們把脈、定向。不管是到溫州調研,還是在省裡開會,他都就溫州發展發表重要講話,充分肯定溫州經濟社會發展的成績,對進一步做好工作給予具體細致的指導。其中有三次講話,最有代表性地體現了習書記對溫州各項工作的全面把握和前瞻性的戰略思考。
第一次是2005年5月21日,習書記到溫州調研了解貫徹落實“八八戰略”和“平安浙江”建設的有關情況,以及如何加快服務業發展,提出要按照“干在實處、走在前列”的要求,研究探討溫州更快更好發展問題。
他指出,今天,隨著宏觀環境和發展階段的變化,溫州的發展進入了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正處在一個新的發展關口。他對溫州今后發展提出五點希望和要求:一是大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進一步增強加快發展的動力和活力。二是以主動的姿態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進一步提高產業層次和競爭力。三是走出去、引進來並重,進一步拓展發展空間,形成溫州人經濟與溫州經濟的互動發展。四是堅持統籌兼顧,進一步推動經濟社會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五是扎實推進平安溫州建設,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
第二次是2006年6月2日,習書記到溫州調研。這次,他主要是察看重點工程、企業。他提到,溫州市委市政府在落實省委省政府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的過程中,態度堅決,部署及時,落實有效,特別是對省委的重大決策部署,積極響應,貫徹有力。這是對我們的工作表示認可和贊許,也是給我們加油鼓勁。
習書記從“十一五”發展起步開局的角度,對溫州提出“合”“集”“大”“深”四個字的要求。
一是“合”——選商引資要抓一個“合”字。引進外資不能搞形式主義,不是為了趕時髦,必須為我所用、對我有利。要提高引進外資的質量,選擇對我們有利的商機、商家。選商引資的出發點是要解決好溫州經濟和外部經濟特別是國際經濟的“融合”問題,關鍵點是民營經濟和外資經濟的“結合”過程,落腳點是要形成一種“和合”的文化氛圍。
二是“集”——結構調整要抓一個“集”字。溫州發展工業的基礎比較好,但在資源、產業結構、企業制度、人才等諸多方面都存在著制約因素,不利於長遠發展。所有制約因素都面臨一個如何集聚的問題,因此要特別注意在發展中做好資本集聚的文章,為溫州發展提供持久的動力。
三是“大”——項目建設要抓一個“大”字。要抓住機遇,放開手腳,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通過抓大項目、大工程來打造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的新平台。首先胸中要有大格局,其次是重點要抓大項目,再次是面貌要有大改變。
四是“深”——改革創新要抓一個“深”字。溫州還是要發揚敢為天下先、敢吃天下苦、敢闖天下難的創業精神,通過深化改革、開拓創新來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在改革中繼續走在前列。
習書記這次在溫州調研期間,我陪他考察溫州生態園建設時,他親手種下